当多数 AI 玩家还在为单款大模型的迭代精雕细琢时,昆仑万维直接在 8 月中旬的赛道上打出了“六连发”的技术组合拳——从11日到15日,从视频生成到音乐创作,连续一周的“跨界”开源大秀了一把“All in AGI和AIGC”的肌肉,也打破了外界对它“靠游戏社交吃饭、AI 只是玩票” 的刻板印象。
但是,在波谲云诡的资本百慕大,“技术”绝不是昆仑万维唯一扬起的帆。

回归公众视野,多模态+开源精准打靶
昆仑万维这次没搞“撒网式”发布,六款模型全盯着多模态 AI 的核心痛点,每款都有清晰的用武之地,还靠开源拉满了行业好感度。
首日发布就亮出王牌SkyReels-A3 模型,直接锁定当下爆火的数字人直播带货——现在跨境电商商家都在抢直播流量,但数字人制作、内容更新成本居高不下,这款模型正好能提速降本,堪称“直播商家的效率神器”。

次日登场的是两款“世界模型双生子”:Matrix-Game 2.0和Matrix-3D。前者靠优化数据和架构,解决了交互式世界模型“缺数据、跑不动”的老毛病;后者作为开源 3D 场景生成工具,俩模型搭着用,直接打通了“内容生成”到“实时交互”的壁垒,给游戏引擎、元宇宙这些前沿领域搭好了技术底座。
第三天瞄准“统一多模态”风口,开源Skywork UniPic 2.0 模型。以前想让一个模型搞定图像理解、生成、编辑,堆参数、加显卡的成本高到劝退中小团队。昆仑万维偏不按常理出牌,靠优化训练策略,实现功能的同时还把硬件门槛和成本砍了一大截,相当于给统一多模态领域开了条性价比新赛道。
最后的两款补全生态拼图: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v2只用开源数据训练,角色贴合度就追上了闭源商业产品,不管是智能客服还是虚拟助手,都能直接上岗;AI 音乐创作模型Mureka v7.5则给短视频、直播创作者提供随用随取的音乐素材,完美补上内容创作的短板。

整体看下来,这六款模型覆盖了视频生成、3D 场景、多模态交互、智能服务、音乐创作五大核心领域,还靠高比例开源吸引开发者加入。这种“技术硬实力 + 生态开放”的组合,既秀了肌肉,又为后续发展攒了一波“盟友”。
发家史or试验田?布局多年,他们给AI准备了什么
和众多80后创业者一样,周亚辉赶着千禧时代的末班车创立了昆仑万维。最初的8年,周亚辉始终埋头苦干网页游戏研发和全球发行,直到2015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后,他的投资野心才初见端倪。
上市后的9年,周亚辉先后投资了社交应用Grindr、短视频平台“映客”、消费金融平台“趣店”和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;收购了Opera浏览器,将其转型为信息分发和内容平台,并推出Opera News(新闻聚合平台)和Opera GX(游戏浏览器)。其推出的社交娱乐平台“StarMaker”(类似在线K歌应用)也成为全球Top3音频社交平台,月活用户超5000万。
在AI浪潮席卷而来之时,周亚辉再次站在风口浪尖,宣布全面布局AIGC并成立AI研究院。此后便如功成身退一般,技术拥趸者方汉上位成了新的掌舵人。2023年,昆仑万维的秋日更胜春朝,在连发13条公告后一改往日“广泛撒网、重点捕捞”的策略,将大部分业务朝AI方向进行战略重组,重点聚焦产品的ToB增效与ToC降本。AI大牛颜水成的加盟更是让昆仑万维的AI布局率先落地——顺利发布“天工”大模型(Skywork),在神仙打架的AI市场分得一杯羹。
令人意外的是,“All in AGI和AIGC”战略起步仅一年多,颜水成便于2024年秋突然卸任昆仑万维2050全球研究院院长。一时间行业内外众说纷纭,裁员危机、内部矛盾等争议如潮水般涌来,又随他一句“完成既定使命”逐渐退去。而他口中的“使命”,直到半年后Mureka V6模型强势登场才显露真身。作为颜水成团队此前研发的Mureka V1的基座升级版本,Mureka V6能大幅提升AI音乐创作的品质、效率与灵活性,正是得益于其任内奠定的核心技术基础。此后推出的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等产品,也进一步印证了颜水成主导搭建的“天工”大模型体系所具备的稳健基础性支撑与持续迭代能力。

这种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的链接延续到技术周的“六连发”,重新回归于昆仑万维的发家史中。
Matrix-Game 2.0 和 Matrix-3D对应着游戏业务,快速生成3D地图、优化玩家交互体验等等功能为其进一步研发增添动力;Skywork UniPic 2.0 和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v2一旦与社交平台深度绑定,唾手可得的智能服务直接升级聊天体验;AI 音乐创作模型Mureka v7.5和自家的 Mureka 音乐平台无缝衔接,内容产能瞬间提速。
周亚辉历时多年建造的全方位海外矩阵,在方汉“All in AGI和AIGC”的时代风采依旧。一边喂数据一边提效率,新老业务的“举案齐眉”,连外行人看了也要惊呼一句“佳偶天成”。
可是,没有物质的“爱情”,终究是一盘散沙。
跨界老手,阵痛从未停止
虽然早在技术周开幕前,昆仑万维就成功入选“中国AI开源16强”,与腾讯、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一同上桌吃饭;但是对于迎合市场不断处于“转型期”的“中厂”而言,大模型研发就是个“吞金兽”,算力、人才、迭代哪样都要花钱。这种成本压力下,昆仑万维深耕多年的海外市场仍是其收入“压舱石”,广告、搜索和社交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超80%。

方汉走马上任后,AIGC技术软件业务成为昆仑万维的技术核心业务,在他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甚至可称之为“激进”的财力支持。但遗憾的是,因其尚处商业化初期且前期投入大、回报慢,即便2024年投入15.43亿元研发,仍未能扭转公司首次由盈转亏的颓势。
此外,现在多模态赛道挤满了玩家,百度、阿里、OpenAI、谷歌都在抢地盘。虽然开源能拉来开发者,但长期运营要花钱,还得防着对手“抄作业”—— 怎么在技术共享和商业变现之间找平衡、怎么保护技术不被低成本复用……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更关键的是海外拓展这道坎并不好迈,中美博弈带来的监管变数,始终像一柄悬在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此前昆仑万维计划全资控股社交应用Grindr时,便因未能通过美国 CFIUS(外资投资委员会)的审核,最终只能无奈转让股权——这桩案例至今仍是行业内讨论出海“踩坑” 的典型。不过好在昆仑万维深耕海外市场多年,早已在合规领域攒下了 “家底”。毕竟海外用户对数据隐私的敏感度极高,若数据治理环节出现短板,即便大模型性能再能打,也很难在市场上打开局面。
就目前来看,昆仑万维大模型技术的落地只能循序渐进,先在自己的业务里深度挖掘主场优势。不仅要继续聚焦其AI音乐、短剧等依托大模型技术的业务展现出的商业变现能力,还要凭借出海多年的优势,进一步开拓以印尼、巴西、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,通过这一“深耕优势+双向拓市”的策略,为后续更大范围的外部市场拓展筑牢基础。
若想平稳穿越资本百慕大的风浪,昆仑万维仍需持续发力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王 殿漪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amoai.com.cn/archives/124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