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冬日,智能眼镜的发布热潮,又成为了“冬天里的一把火”。
就如同企业总爱“扎堆”一般,百度、Rokid乐奇、阿里(夸克)、LIPO(李白)等新老玩家,几乎在同一时间窗口,集中引爆了“AI眼镜”这个沉寂已久的市场。夸克AI眼镜刚在“双11”预售中崭露头角,便高调定档11月27日正式发布;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早已蓄势待发,要塞进45克的镜身;而Rokid等垂直领域的老牌玩家,更是在年初CES 2025上就已吹响了“百镜大战”的号角。

而回顾近10年来智能硬件的发展变迁,这番场景可谓是“似曾相识”。从VR元年到元宇宙的喧嚣,再到智能音箱的百“箱”大战,科技行业总是在周期性地寻找下一个“iPhone时刻”。但这一次,当AI大模型的能力溢出到可穿戴设备上,故事似乎有了一些不同。
喧嚣之下,资本的狂热与市场的冷静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行业内的普遍认知是,2025年或将成为AI眼镜的“爆发元年”,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线上监测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中国智能眼镜市场的全渠道零售量为46.8万台,同比增长148%。
但也有多份行业报告显示,AI眼镜短期出货量依旧低迷,“实质性普及”远未到来。行业媒体XR Vision统计,京东、天猫等平台AI眼镜退货率约为30%,抖音平台更是高达40%~50%,其中“功能实用性不足”是消费者反馈的核心问题。
焦虑“引爆”:当AI能力溢出,大厂急寻“肉身”承载
行业的集中爆发并非纯粹的硬件革命,而是大模型与多模态能力对硬件形态的一次强烈倒逼。
过去两年,大模型竞赛的主战场在云端与文本理解。如今,战局转向端侧与多模态,当百度文心、阿里Qwen等能力接近同质化时,如何让AI在用户生活中产生差异化价值,成为新的命题。
AI眼镜提供了大模型最需要的三个要素:第一视角(摄像头)、实时音频(麦克风阵列)和即时反馈(扬声器或微型显示)。AI眼镜能把你看到的、听到的变成可交互的输入,这不是把手机功能搬到眼镜上,而是一种输入与交互范式的转变。

“对普通用户而言,最直接的价值或许是第一视角的瞬时记录,让眼睛看到的震撼画面能被直接抓取;或是AI实时提词功能,让表达如交谈般自然流畅;又或是一句‘确认支付’就能完成的快捷购物。”Rokid乐奇创始人兼CEO祝铭明(Misa)也在采访中指出,与传统观念中智能硬件吸引“极客”圈层用户不同,随着AI眼镜产品的“出圈”,吸引到科技圈以外的大众用户,退货率反而降低了,大众用户对AI交互的容忍度似乎高于挑剔的“泛科技圈”。这与XR Vision统计的线上高退货率形成了又一重矛盾,指向了线上渠道体验的缺失,AI眼镜在线下渠道的退货率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”,因为“新产品需要体验”。
与此同时,智能手机已近饱和,“下一个流量入口”的争夺带来了平台型企业的集体焦虑。巨头们不只想卖硬件,他们看重的是通过硬件建立的新生态和长期付费能力。夸克的预售捆绑生态服务就是明证:在他们的逻辑里,硬件是入口、生态是护城河、数据是养料。错过这一入口,可能就错过空间计算时代的主动权。
最后,供应链的“准成熟”使得这一波入局成为可能。光波导、Micro-LED和更低功耗的芯片把把计算塞进轻薄镜框的门槛降低了。尽管“不可能三角”(算力、续航、重量)仍是现实约束,但技术与供应链的累进,让厂商有理由在2025年把这项赌注搬上台面。综上所述,既有技术与供应链条件的叠加,也有巨头为寻求新平台而形成的集体焦虑。
“不可能三角”难解:杀手级应用”的缺席与“伪需求”的质疑
当行业以“爆发元年”的光环把AI眼镜推向台前,行业的关注点开始变成:在“杀手级应用”尚未显现的情况下,AI眼镜是在解决真实痛点,还是在制造一个昂贵的伪需求?

从现实角度,被“不可能三角”钳制:要轻薄就牺牲电池,要提升端侧算力就带来高功耗与发热,要长续航就只能增加体积与重量。为绕开这一诅咒,厂商采取了分裂策略。一方面是“真AI”与“假显示”的矛盾:消费者期待的是AR级别的平视显示,但在轻薄镜片上实现高亮度、全彩、宽视场的AR仍不现实,于是许多产品回归语音与AI交互,把显示能力弱化。
另一方面是“独立终端”与“手机配件”的拉扯:为降低功耗,计算任务多依赖配对手机,这使得眼镜容易沦为昂贵的手机配件——当功能仍旧依赖手机时,用户便要衡量它是否值得替代现有“手机+耳机+App”的组合。
再看应用层面,当前被强调的功能如实时翻译、会议记录、第一视角拍摄等“确实有用”,但并非每个用户的高频刚需。手机、运动相机与翻译App在很多场景已能替代这些功能,因此眼镜必须找到真正的“非我不可”的场景,才能克服用户对价格的敏感与对替代品的依赖。若不能,眼镜就可能沦为被营销放大的非必需品,成为“伪需求”的载体,导致大量退货和市场失望。
此外,价格内卷与同质化风险正在提前到来。当前,智能眼镜价格正呈现“两极分化”的态势:具备光学显示功能的AI眼镜类产品受困于成本,价格居高不下;而更多的产品开始放弃显示功能,开始寻求市场占有率的增长。
然而,低价策略教育市场的同时,不仅会引发严重的同质化困境,也会吸引劣质产品冲击,削弱消费者对整个品类的信任。若一个新的生态入口无法提供可感知的独特价值,这场“百镜大战”便有重蹈智能音箱覆辙的风险:补贴撬动需求,却没有稳固的长线使用场景与生态付费支撑。
技术与生态之外的伦理鸿沟
假设我们可以部分缓解“不可能三角”,并努力去寻找或培育杀手级场景,AI眼镜仍会遭遇Google Glass当年未能跨越的阻力:公众对被动监控与主动分析的恐惧。问题不止是技术,而是社会对技术的接受阈值。

十年前Google Glass失败,表象是技术局限,深层原因是社会伦理的反噬。如今的AI眼镜,所带来的威胁更为复杂。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联网摄像头,而是具备环境感知与实时分析能力的多模态终端。眼镜可能在后台识别身份、分析情绪、记录并结构化你看到和听到的一切,这使得“被看到”变成了“被理解”,隐私的边界被压缩到肉眼看不到的细节。相比智能手机的主动输入,眼镜收集的是第一人称的、持续性的生物与关系数据,这种数据的广度与深度给商业化带来巨大诱惑,也对公共空间的信任和个人自由构成挑战。
面对这种威胁,现有监管往往滞后于技术迭代。尽管一些机构已开始制定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案,限制带摄像头的智能眼镜进入部分敏感的地区,不仅是可能涉密的场所,还有需要避免考试作弊的考场。
社会对“主动认知”设备的容忍度、企业的数据治理能力以及能否形成被公众接受的使用规范,将决定这个品类能否跨越“隐私鸿沟”。若行业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、非技术性的社会治理与伦理方案,AI眼镜这场热潮有可能在强监管或公众抵制中急刹车,重演“谷歌眼镜”的幽灵。
始于奇点,困于囚笼
2025年底的AI眼镜热潮,始于大模型带来的技术溢出,也被巨头们寻找新平台入口的焦虑所驱动。供应链与工艺的进步为这一浪潮提供了现实支撑,但“不可能三角”的物理约束、杀手级应用的暂缺,以及更深层的隐私与伦理挑战,构成了三重囚笼。
在大模型之家看来,如果没有明确且能够被公众接受的场景价值链、合理的数据治理与行业自律,以及科技与传统消费品之间成功的价值融合,这场“百镜大战”可能以高退货率与市场失望收尾,而非兑现所谓的“奇点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志斌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amoai.com.cn/archives/136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