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北京·亦庄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创新发布会上,北京首位AI公务员——小亦正式上线。
据悉,小亦是经开区数字政务服务的统一客服,拥有200多万个海量知识,可为办事人提供智能化咨询互动、精准化办事服务、自动化材料预审等多种掌上政务服务。
无独有偶,不久前的6月,中国移动也基于九天·海算政务大模型打造出了12345智能热线、政务智能搜索、政务智能助手、公文写作辅助等交互便捷、答复准确的“AI+”政务样板应用,提升了各级部门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。
而将目光拓宽至全球,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探索同样十分普遍。不仅在范围上涵盖了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或地区,还将其深入应用到了政府内部办公的各个环节。
可见,在热度持续攀升的今天,大模型正以一股变革之风,开启着政务服务全新的AI时代。那么,此次诞生的AI公务员到底意味着什么?它又将给政务服务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呢?
高科技终于用对了地方?AI公务员促进“服务意识”变革
乍看之下,AI公务员与以往所提到的AI+垂类客服并没有什么不同,但仔细琢磨后便可发现,AI公务员需要一定的场景,它非传统意义上的粗犷式智能结合,且需要具备相应的“门槛”。
一方面,首个北京AI公务员的正式上线,不仅标志着政务服务开始全方位向AI+过渡,也预示着政务服务模式正在从“公、民”两端进行服务变革。
大模型之家注意到,对大多数用户来说,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工作压力之下,高效及全面的完成自我代办事项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。公积金贷款需要什么材料?异地就业居住证怎么办等等,这些稀松平常、但却鲜少人知的问题,无一例外成为了AI公务员这一职业存在的“催化剂”。对有相关需求的老百姓来说,AI小亦是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知的引领者和助手,直接输入相关问题便能得到答案;而对相关单位来说,更是直接减少了该部门在人员招聘、培训和管理上的投入,实现了财政支出上很大程度上的缩减。
另一方面,受益于人工智能经济,整个政务领域系统也得以升级革新。众所周知,AI公务员可以提供全天候、不间断的服务、且在数据处理及分析上更具优势。落实到实际中,AI公务员可以通过整合各类政务资源,实现跨部门、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,使得政务工作更加高效、便捷和智能。这种转换,不仅有助于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,还能够实现整个体系内的链接与协同。
此外,AI公务员在执行政策时,可以记录并保存详细的操作日志和数据信息,这使得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源可溯、有史可查。不仅有助于提升政策执行的透明度,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,在物料成本、人力成本上也均能实现节流。例如,在公共资源分配领域,AI可以自动分配资源并记录分配过程,确保资源的公平、公正分配,同时方便公众查询和监督。
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是,AI公务员诞生之初就在社交平台获得了一众好评。诸如“高科技终于用对了地方”、“用AI取代公务员才是正道的光”等评价屡见不鲜。同时,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:“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”。
可见,AI公务员的确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,并在财政支出、效率提升等多个方面促使着整个政务服务行业方式的迭代与变革。
完善细节,AI公务员是加持不是替代
大模型之家注意到,目前社交平台上与AI公务员绝大数相关的话题均为“替代论”。这其中,包括#AI正在砸公务员的铁饭碗# #AI取代公务员#等等。
然而,被寄予厚望的同时,也势必要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受到政策决策、实际落地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。
首先,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代替政策的决策。众所周知,政策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会、经济、政治和文化因素,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,形成复杂的系统,且技术虽然可以提供数据分析、模拟预测等支持,但无法全面捕捉和理解这些复杂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和不确定性,而人类公务员特有的洞察和综合判断能力,则能够很好的规避这一点。
其次,AI公务员缺乏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伦理判断,无法做到具体事件具体分析。以在地方法院任职的公务员为例,其的法拍房腾退过程中,不光要进行循规蹈矩的客观流程化工作,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伦理判断力,以及实地执行操作的能力。而这,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AI公务员的应用及发展。
再有,责任裁定问题。目前大多数AI公务员被应用于基层工作中,且工作职责以执行流程为主,起到审核和监管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一旦发生错误或疏漏,第一责任人或将成为冷冰冰的AI机器人,责任归属变得模糊。这不仅可能导致法律纠纷,还可能影响公众对AI技术的信任和接受度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位在职的公务员告诉大模型之家:“AI在任何维度上都无法完全代替人类公务员,其本质上是对公务员的生产力进行减负,实现双方相辅相成形成合力。”
写在最后
诚然,纵观可考的历史脉络,每一次科技革命与自动化进程的兴起,都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与岗位配置的剧烈调整。然而,历史同样证明,这些挑战最终会促使人类的就业版图发生根本性转变,并孕育催生一系列全新的职业领域与就业机会。
因此,与其说是被AI取代,不如说我们要主动拥抱并驾驭AI科技,让它成为服务于我们的工具。毕竟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AI技术全面渗透至各行各业的未来图景中,依然能够稳固地担当引领者与主导者的角色,从容不迫的拥抱“每一次科技变革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欧 玉娇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amoai.com.cn/archives/70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