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ISC.AI 2025未来峰会上,虚拟动点董事长兼CEO刘耀东以《AI与空间计算赋能千行百业》为题,抛出了一个引发行业深入思考的判断:”物理化的AI一定会进入我们的时代,而空间计算正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石。”作为AI与空间计算领域的代表性企业,虚拟动点在该领域的技术布局已形成显著先发优势,其自主研发的光学定位算法精度达亚毫米级,为物理AI的落地提供了核心支撑。这一观点直指AI产业从数字虚拟向实体世界渗透的核心命题,也为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全新坐标系。

技术进化的必然:从Agent到物理AI的迈步
刘耀东将AI的发展脉络清晰勾勒:从早期符号识别到生成式AI的内容创造,再到Agent的决策介入,技术始终在突破边界。他特别强调英伟达提出的”物理AI”概念:”AI开始借助实体,借助各种工具、交通工具,借助具身智能机器人,进入我们的实体世界,脱虚向实。”这一转变的关键意义在于,AI不再局限于数据处理的虚拟空间,而是通过空间计算获得了感知物理世界、作用于实体场景的能力——这种”虚实结合”的技术特性,正是传统产业效率革命的核心引擎。也就是说,空间计算与AI的融合正推动人机交互从平面触控向三维空间自然交互演进,为智能体技术提供了更贴近真实世界的运行载体。
空间计算的产业价值:重构竞争格局的隐形力量
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25-2030年空间计算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》显示,在众多国家的推动下,空间计算市场空间将快速扩张,预计2030年全球空间计算市场空间将达到1.4万亿美元。刘耀东对此的解读更为深刻:”传统产业如果能充分利用空间计算,可以重新构建行业龙头格局。”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效率提升,而是通过空间数据的精准捕捉与AI分析,彻底改变产业的生产逻辑。以影视行业为例,虚拟拍摄、动作捕捉等技术应用不仅”节省近三分之一制作时间”,更打破了场景限制与成本壁垒,让中小制作团队也能实现工业化级别的创作;在体育竞技领域,0.1毫米级的动作精度分析,将训练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,这种”技术竞技”的新范式正在改写赛事规则。

垂直深耕的启示:专业大模型的破局之道
当通用大模型陷入算力竞赛与数据冗余的困境时,虚拟动点2023年推出的动作大模型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。刘耀东解释其定位:”从设计之初,训练语料全部是人体在三维环境下的动作真实数据,专注解决动作生成、理解及3D环境下的动作需求。”这种聚焦垂直场景的”小而美”模型,恰恰击中了产业痛点——在游戏制作中,它让角色微表情与交互动作的生成效率提升数倍;在医疗康复领域,它能精准映射骨骼与肌肉的运动轨迹,为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。这种”技术深耕+场景适配”的模式,或许是AI落地产业的最优解。目前,该模型已与多家头部游戏厂商达成合作,在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,显著提升了虚拟角色的动作自然度。

具身智能的突破口:数据壁垒的攻坚之战
面对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瓶颈,刘耀东直指要害:”动作数据的规模与质量一直不能达到协调,低质量数据无法满足机器人训练需求。”而空间计算积累的高质量人形数据,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。虚拟动点通过覆盖动作、表情、肢体的庞大数据库,已与头部机器人厂商深度合作,其”端到端服务”能让机器人快速掌握复杂动作。这种”数据+算法+硬件”的闭环能力,不仅加速了机器人走进家庭与工厂的进程,更预示着物理AI时代的真正到来。

刘耀东的分享揭示了一个清晰结论:空间计算与AI的融合,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,更是产业价值分配机制的重构。当物理化AI借助空间计算技术真正扎根实体世界,我们将见证一场从”数字辅助”到”实体重塑”的产业革命——传统生产中的空间壁垒被打破,跨场景的数据协同成为可能,人机交互的边界持续消融。对于企业而言,能否抓住这一机遇,不仅关乎市场份额的增减,更决定其能否成为重构行业规则的”造浪者”。正如空间计算从游戏影视的娱乐场景,逐步渗透至医疗康复、工业制造等硬核领域所展现的,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效率提升,更在于重新定义”可能”。
当亚毫米级的精准感知与AI的深度决策相遇,当海量动作数据为机器人注入类人智慧,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产业奇点上——这里既有技术突破的激荡,更有千行百业蝶变的壮阔。正如刘耀东所言:”我们期待与各界携手,共同迎接物理化AI时代的到来。”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愿景,更是整个产业向更高维度进化的邀约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王 殿漪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amoai.com.cn/archives/12109